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高度看重教师队伍建设,一直立足年代进步前沿和国家进步全局,坚持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着重加大师德师风建设,全方位提升教师素质能力,着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切实改变教师工作生活条件,打造起一支规模宏大、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有力支撑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
1、新中国70年教师队伍建设的辉煌经历
风雨70载,教师队伍建设开天辟地,锐意进取,走过了筑牢基础、发展进取、提质增效的历史进程;壮观秀丽70年,教师队伍建设攻坚克难,收获卓著,书写了新中国教师队伍建设的傲人营业额。
(一)筑牢教师队伍建设坚实根基(新中国成立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为迅速打造适应新中国教育事业进步需要的教师队伍,党和政府从创建教师队伍管理体系、规范机制、培养培训等基础工作入手,抓重点抓根本,颁布一系列政策手段,为新中国教师队伍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加快创建管理体系。
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正式宣告成立,负责管理全国教育事务,从此形成了中央统一领导下的中央与地方分类统筹分层管理的全国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体制。
1950年至1952年,国家相继颁布各级学校的暂行流程,初步打造了基本的教师管理体制机制。
二是大力兴办师范教育。
1951年,教育部召开首次全国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工作会议,决定打造由师范大学和独立师范学院、师范专科学校、中等师范学校及初级师范学校构成的师范学校系统,初步确立了国内师范院校培养各级教育师资的基本策略。
三是全方位推进培训工作。
1951年,教育部下发《关于中小学教师进修问题的通报》,对各级政府筹措教师进修学院、教师业余学校、函授学校等进行了规范部署。教师培训机构达成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转变,中央政府统筹管理、以各地方为主的教师培训体系基本形成。
(二)开创教师队伍建设全新局面(改革开放初至21世纪初)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后,党和政府相继推出一系列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工作举措,推进教师教育政策体系的持续健全和教师管理的综合改革,确保教师地位待遇稳步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效果卓著。
一是强根基、补弱点,健全教师政策体系。改革开放之后,党和政府不断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的规范设计,强化教师工作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专项计划的系统性建设。颁布教师法,实行教师资格认证规范、教师编制规范、教师职称规范,推行国培计划、特岗计划、免费师范生计划,颁布《国务院关于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等文件和各类专项政策,从根本上保证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是调布局、优结构,推进教师教育改革。改革开放之初,在恢复和重建师范教育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师范教育的重要程度,加强师范教育改革进步力度。
1980年教育部召开全国第四次师范教育工作会议,并相继颁布《关于加大和进步师范教育的建议》等文件,明确师范教育层次由高师本科、高师专科、中等师范的旧三级结构向硕士研究生、高师本科、高师专科新三级结构转型的结构调整策略,并推行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国家里长期教育改革和进步规划纲要(20252025年)》强调加大教师教育,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
三是提待遇、强保障,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采取一系列政策举措提升教师社会地位,保障教师待遇,通过立法明确教师法律地位,通过设立教师节提高教师专业地位,通过提升薪资标准、统一设立津贴补贴、推行绩效薪资等保障教师收入,通过分类指导、聚焦重点、奖补结合的政策手段保障乡村教师等不同教师群体的薪资水平,广大教师的荣誉感、幸福感、认可感显著增强。
(三)谱写教师队伍建设年代华章(党的十八大以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把教师工作提到前所未有些政治高度,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极端要紧的策略地位。全方位谋划新年代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策略,全方位深化新年代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教师队伍建设改革。
一是愈加突出教师的独特地位和用途。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达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充分一定教师作为教育进步的第一资源,在传播常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与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年代重任中所发挥的极为要紧的地位和用途,把教师作为坚持和进步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主体力量,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将教师工作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用途提高到空前高度。
二是愈加优化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进入新年代,党中央、国务院高度看重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系统推进,相继颁布《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252025年)》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方位深化新年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建议》,从党和国家事业进步全局的高度,深刻系统回答了新年代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从哪儿来到到哪儿去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成为目前和以后一个时期做好教师工作的根本遵循。
三是愈加凸显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程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颁布《关于打造完善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建议》《关于打造完善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建议》等文件,印发新年代高校、中小学、婴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及配套的师德违规处置方法,构建各级各类教育师德建设规范体系,师德建设步入规范化、规范化、法治化轨道。
四是愈加有力地推进教师教育振兴进步。落实《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252025年)》,打好教师教育振兴战,在严控师范类院校更名、扩大师范生公费教育规模、推行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提高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加大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推行国培计划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效果的探索,从源头上推进高素质专业化革新型教师队伍建设。
五是愈加健全管理规范。近年来,教育部印发婴幼儿园、小学、中学、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和校长园长标准,以标准为引领,全方位加大各项规范建设。拓展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按期注册改革试点,并联合有关部门印发《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公告》《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建议》《中小学校领导职员管理暂行方法》《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规范改革的指导建议》等政策文件,进一步健全管理规范、改进管理方法,不断提升管理服务能力。
2、新中国70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性收获
70年来,教师队伍建设风雨兼程、砥砺前行,书写了特点鲜明的光辉经历。迄今,国内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师队伍,形成了具备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教师政策体系和教师教育体系,教师队伍社会地位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创造了教师队伍建设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收获,为世界教育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策略。
(一)教师政策体系日益健全
70年来,党和政府不断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的规范设计,强化教师工作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专项计划的系统性建设,涵盖各级各类教师工作的全方位、全范围政策框架基本建成,构建了中央有宏观政策、部门有专项手段、地方有具体举措的政策网格结构和衔接机制,结实形成了一套愈加完善的指导和保障新年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支持体系。
(二)教师教育体系日臻成熟
新中国教师培养历程了独立封闭师范教育的体系化建设、师范教育体系的系统性重构、开放性教师教育体系的实践探索等进步经历。教师培训达成了从无到有、恢复重建、改革扩展、全方位转型和协同进步,打造了国家、省、市、县(区)、学校五级培训管理体系。现在,国内已基本打造以师范院校为主、综合大学参与,多元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截至2025年,国内举办教育硕士专业的院校有144所,在校生人数达6.94万;举办师范类本科专业的院校有395所,在校生人数达158.58万;举办师范类专科专业的院校有420所,在校生人数达77.88万。
(三)教师队伍规模日益壮大
70年来,国内一直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和教师供给工作,教师规模获得了跨越提高。截至2025年,国内各级各类教育共有专任教师1673.83万人,相比1949年的93.43万人增长了17.9倍。各级各类教师队伍规模达成了大翻番。
(四)教师队伍结构日趋合理
70年来,国内各级各类教育的师资配置达成了大改变。从1949年到2025年,全国各学段生师比都有了大幅提升。中小学45岁及以下教师数目在相应学段占比总体稳定,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力量。教师职称结构也达成大优化。现在,全国已有9854名中小学教师(含180名婴幼儿园教师)获得正高级职称;普通高校高级职称教师比率大幅提高,正高级教师比率由1991年的8.88%上升到2025年的18.25%。
(五)教师专业素质不断提升
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坚持将加大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最重要任务,教师队伍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全国出色教师全国出色教育工作者全国师德标兵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一大量出色杰出教师和先进教育组织相继涌现。各级各类学校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学历合格率大幅提高,其中普通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从1978年的9.8%提高到2025年的99.86%,普高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从1978年的45.9%提高到2025年的98.41%。近年来,上海连续两次参加OECD(经济合作与进步组织)拓展的教师教学国际调查(TALIS),中国教师的专业表目前国际社会引发强烈反响。
(六)教师地位待遇显著提高
70年来,党和政府坚持优先进步教育,达成财政性爱文化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
2025年至2025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累计16.2万亿元,每年平均增长7.9%,一直是一般公共预算第一大支出。同时调整优化结构,教育投入更多向教师倾斜,教师薪资福利支出占财政性爱文化经费比率已连续多年超越50%,促进了教师地位待遇的提高。同时,国家教师荣誉规范不断完善,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的设置,让教师地位待遇愈加受尊重、受关注。
(七)教师国际影响力空前增强
伴随大海外交和对外开放的深入,国内教师融入国际教育交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能力空首要条件升,对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传播世界先进常识、共享人类文明成就作出了要紧贡献。现在,近5万名专兼职中国教师在全球149个国家(区域)的500余所孔子学院和千余个孔子课堂上,致力于面向全球拓展汉语教学、推进文化互鉴。在国际评价中,国内教师代表在教师教学国际调查多项指标评比中稳居世界第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内设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教席和教师教育中心,充分彰显了国内教师队伍在国际教育舞台上饰演的不可替代的要紧角色。
3、新中国70年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放眼过去,新中国教师队伍建设壮观秀丽辉煌;展望将来,新年代教师队伍建设正扬帆起航。过去70年,收获与经验相伴;奋进新年代,机会和挑战并存。兴国必先强教、兴教必先强师。立足新年代,聚焦新矛盾,培养和造就党和人民认可的教师队伍要全方位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
(一)坚持加大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全方位领导,深入推进新年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教师队伍建设获得历史性收获,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党对教师工作的领导。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党中央坚持遵循历史规律、把握年代脉搏、立足中国当地、放眼国际大势,依据经济社会进步的总体形势和客观需要,纵观全局、协调各方,对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一系列策略部署,一直发挥着风向标和指挥棒有哪些用途,有力推进了教师队伍的规模增长、素质提高、结构优化,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这是新中国教师队伍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是进一步引领新年代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不断前进的根本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方位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障。加大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全方位领导,要高举新年代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在党和人民事业中要紧用途的正确认识,准确把握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全方位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方位深化新年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深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不断革新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思路举措,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获得更大收获。
(二)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下好教育进步先手棋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把教师作为教育进步的第一资源,一直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进步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以优先部署、优先保障、优先进步的策略设计,大力推进师范教育改革,狠抓教师素质能力提高,把加大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办好各级各类教育的工作核心,把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和地位待遇作为基础保障,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的基础性工作,优先谋划、优先投入、精确施策,下好教育进步的先手棋。
(三)坚持强化全社会尊师重教,切实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
70年来的教师队伍建设实践表明,广大教师之所以能长期热心从教、安心从教、静心从教,是由于党和政府一直亲切关怀教师的工作生活,切实提升教师薪资待遇,加大教师职业保障,改变教师工作条件,打造尊师重教环境。历史经验证明,只有为广大教师创造舒心从教、静心从教的好环境,才能愈加激起广大教师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精神,才能更好地鼓励广大教师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书写精彩生活。全党全社会要进一步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进一步明确教师的特别要紧地位,凸显教师职业的公共属性,不断提升教师待遇,构建教师职业的荣誉体系,加强表彰力度,扎实拓展尊师活动,打造尊师重教的好社会风尚。
(四)坚持将提高教师素质作为核心任务,全方位提升教师教育水平
70年来,党和政府一直把加大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最重要地方,不断优化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对师范教育的支持力度,提升培养培训水平,教师素质能力不断得到提高。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能力,要全力推进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深化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全方位优化新年代中国特点教师教育体系,广泛厚植教师教育优势基础,着力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专业化、革新型大国良师,为培养年代新人筑牢坚实基础。
(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强师道路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化民族谋复兴是中共人的初心和使命。进入新年代,人民群众对公平而有水平的教育的向往愈加迫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进步思想愈加紧迫。做好教师工作,需要扎根中国大地,坚持走我们的进步道路。这是坚定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教育道路自信、理论自信、规范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是教育发展趋势、人才培养规律、社会发展趋势的年代写照,是全方位深化新年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基本需要。新年代中国强师的道路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立足当地,放眼国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年代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强师的道路,全方位加大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培养一批又一批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为人民群众提供愈加优质的教育,续写新年代教师队伍建设的辉煌篇章。